2024年12月7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亚洲急危重症协会、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社、中国急救医学杂志社及浙江长三角健康科技研究院联合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县域医共体急救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共体急救学术大会、第二届亚洲急危重症学术年会及第五届急危重症高仿真模拟训练营”在杭州圆满开幕。本次盛会汇聚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急救医学领域的新发展与挑战。
在开幕式上,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名誉会长黄正明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以及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教育处王涌处长,他们分别带来了精彩的演讲致辞。




大会邀请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洪玉才主任、医科大附属院崇巍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张西京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马岳峰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曹钰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马青变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周峰泉教授、吉大一医院邢吉红教授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郭伟教授等共同担任主持,确保了会议的高效和有序进行。



会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蔡秀军教授、洪玉才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张国强教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吕传柱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朱华栋教授,泰国国家紧急医学研究所Atchariya Pangma教授,马来亚大学医学院紧急医学学术部Aidawati Binti Bustam教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郑斌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Jason Phua教授,以及麻省理工学院(MIT)Leo Anthony Celi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医院高质量发展》、《〈康复机构数智监测预警干预一体化建设指南〉发布》、《〈急诊医护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护专家共识〉发布》、《急诊医学科的未来发展: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新技术在急诊医学中的应用:国际海上急救的现状与挑战》、《急诊医学科的现代化管理:提升急诊服务效率与质量的新策略》、《Innovations in Marine Emergency Rescue Standards and Training: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Exploring the Rol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linical and Educational Advancements in Emergenc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The Application of Meta Verse in Medical Simulation Education》、《A review of the year's critical care literature》、《From AI bias to AI by us, For all of us》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分享。


大会以“数领医潮,智汇蓝海”为主题,不仅展示了急救医学领域的新研究成果,还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通过此次盛会,与会者得以共同探讨和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专家共识,为医务人员的快速成长和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大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在急救医学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迈上了新的台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急危重症数据库建设与应用暨脓毒症精准化诊疗大会

“急危重症数据库建设与应用暨脓毒症精准化诊疗大会”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陈棚棚教授主持,洪玉才教授在大会上致开幕词。

会上,《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何小军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蔡华波教授、《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杂志的郑辛甜教授、MIMIC-IV数据库的郝思丞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黄晨教授和章仲恒教授,以及《NPJ Digital Medicine》杂志的黄正行教授分别围绕《把握临床研究的时代脉搏》、《【MSD 专题报告会(学术报告)】产超广谱B内酷胺酶肠杆菌感染急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SCI论文撰写及投稿技巧》、《共建共享临床数据库》、《邵逸夫医院急重症数据库建设经验分享》、《疾病分型及精准化治疗研究方法初探——以脓毒症为例》和《医疗垂直领域的大模型研制》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的分享。

在当日下午的会议安排中,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邢利峰教授所主持的《AR-SEED工作坊》同样展现出丰富而精彩的内容。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葛慧青教授、戴均儒教授、周骁钰教授,以及浙大一学院附属医院的刘志海教授、江峰教授,分别围绕《机械通气》、《创伤评估(含REBOA技术)》、《重症超声诊断》及《急诊介入治疗(PEIT)》等专题,进行了专业且实用的操作演示与分享。与会者积极投入,主动交流探讨,整体氛围十分热烈且富有成效。
构建安全的海洋——首届ODCC海洋生命急救亚洲联盟大会暨产业研讨会

首届ODCC海洋生命急救亚洲联盟大会暨产业研讨会也在本次大会中召开。此次大会汇集了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美国、加拿大、中国等12个国家将近150余位专家,共同探讨海洋生命急救的前沿理念与技术革新。

会上,夏帮博教授对《海上紧急医疗救治标准化与协作国际专家共识》进行了中英文解读,并分享了其研究成果。来自新加坡、马来亚、加拿大、美国、中国等多个国家的医疗专家们围绕共识展开了深入讨论,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与挑战,并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海上医疗救治水平的建议。
本次大会为海洋生命急救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全球医疗专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合作的平台,共同为构建一个更安全的海洋环境而努力。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与会者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海洋生命急救工作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进步,为全人类的健康与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数领科技 智汇医疗——“赋智、赋值”医院发展思享会

在“数领科技 智汇医疗——‘赋智、赋值’医院发展思享会”环节汇聚了20+医院的管理层,由浙商创投的游向东教授、北京市中医医院的郭伟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马岳峰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蔡秀军院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洪玉才教授分别就《临床大数据研究的现状及与应用的重要性》、《临床数据库建设与应用国际专家共识介绍》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研讨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共同探讨了临床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的进展、国内现状、路径以及难点。专家们分享了临床科主任对数据库建设应用的困惑与思考,并探讨了共建共享数据库,开展多中心研究与应用的重要性和实践路径。
大会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洪玉才教授发起了“‘泛长三角临床大数据研究协作组’倡议”,旨在进一步推动区域内的医疗合作与交流。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蔡秀军院长做了会议总结,他强调了临床大数据研究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并呼吁与会者共同努力,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和高效利用。蔡教授还指出,通过本次大会的深入交流,大家对临床大数据研究的未来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促进医疗行业整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与会者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期待下一届大会的召开。
科研孵化园

在科研孵化园活动中,众多医学领域的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了临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与前景。活动由陈棚棚教授和阮陟教授主持,有10多个医院团队,申报了科研课题,并且展示了他们的科研方案得到了专家团队的点评与指导。

在下午的研讨环节中,章仲恒教授、裴俏教授和苏成磊教授对多个团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点评。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团队、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团队、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团队以及晋城市人民医院团队展示了他们在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脓毒症表型、肺动脉梗阻指数(PAOI)以及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预后模型方面的研究成果。


随后,《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何小军教授、浙大城市学院的曾迎春教授和中日友好医院的闫圣涛教授对丽水市人民医院团队、康复大学青岛医院青岛市立医院团队、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团队和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团队的研究进行了点评。这些团队的研究涉及重症智慧系统研发、肠道菌群与细菌耐药性、急诊医学科临床研究及数据库建设以及脓毒症预后关键标志物的筛选与验证。
《NPJ Digital Medicine》的黄正行教授、《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的郑辛甜教授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郑斌教授对余姚市人民医院团队、渭南市中心医院团队、常熟一院团队和海医一附院团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点评。这些研究聚焦于县域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预测模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院内心脏骤停风险评估体系以及不同病因致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与预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周峰泉教授、MIMIC-IV数据库的郝思丞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潘龙飞教授对武汉市中心医院团队、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团队、南大一附院团队、新疆医大团队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团队的研究进行了点评。这些研究涵盖了临床大数据应用、腹内高压对重症监护幸存者的影响、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机械心肺复苏效果评价、呼吸困难患者的数智化预测模型构建以及脓毒症患者循环恶化的早期识别。
在活动的总结环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洪玉才教授强调了临床大数据在现代医疗中的重要性,并对各团队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临床数据的深入分析不仅能够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还能为患者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洪教授还提到,未来医院将继续加强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结合,推动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并对所有参与本次大会的专家和学者表示感谢,期待未来取得更多学术交流成果。